【编者按】祁阳,这片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,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非遗吸引着无数游客。本栏目以“遇见浯溪”为主题,通过小人物的视角,串联起浯溪碑林、祁剧、祁阳小调、祁阳石以及源福集团、和谷谷智慧农文旅产业园、麒麟山庄等人物的故事。让我们跟随一个个普通而又不凡的脚步,深入探寻他们与浯溪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,倾听他们与祁阳文旅事业不解之缘的深情诉说。
祁阳小调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杨爱萍作为祁阳小调的省级传承人,从1990年便投身于这一艺术的编排与教学,对她而言,祁阳小调不仅是艺术的瑰宝,更是她毕生追求的事业与肩负的责任。
“浯溪碑林名远扬,潇湘楼立江边上,万卷书岩文昌塔,青青校园读书朗……”在疾控中心小区,杨爱萍老师正引领着学生们进行练声与合唱。这首以祁阳风光为题材的小调《美丽祁阳欢迎你》,歌词优美,唱腔婉转。祁阳小调的演奏工具简约而不简单,一双筷子、一个瓷碟、两个酒盅、一把调羹,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,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中幻化成了奏响美妙乐章的乐器。然而,看似简单的道具背后,却隐藏着深厚的技艺。在排练现场,杨老师悉心指导学生们练习风吹铜铃的轻盈、穿针引线的细腻、晃盅的灵动、磨盅的韵律以及叩盅的节奏,每一种动作都别具特色,简约而不简单,展现了祁阳小调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杨爱萍徒弟张金桂说:"我是从2010年开始跟着杨老师学小调的,杨老师对工作是非常认真,她讲课又非常生动,使人很容易进入状态,让我们学的很有意思,所以我们都一直跟随杨老师。"
杨爱萍在祁阳小调领域深耕细作,荣获了多项殊荣,如祁阳小调非遗省级传承人、湖南省优秀民间艺人等,还代表湖南文化代表团赴台演出,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,她不断创新,从生活中汲取灵感,编排了80余篇祁阳小调曲目,如描绘祁阳风土人情的《三吾大地美如画》、宣传廉政思想的《找靠山》、弘扬良好家风的《幸福婆婆幸福妈》,使这一民间艺术更加贴近现实,焕发新生。
“我们团队的节目都是我自己编创的原创节目,都是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创作,看到了什么好人好事、风土人情、美食美景、美声、身边的好的敬老爱幼新风尚,还有祁阳的旅游文化、党的政策,反正每次都是与时俱进,这种方式让老百姓都非常喜欢。”杨爱萍说道。
面对传承路上的挑战,特别是年龄断层大、年轻一脉少的难题,杨爱萍积极寻求解决之道。2010年,杨爱萍创办了弘正演艺团,亲自编创节目,从唱腔、动作、器乐、神态、身姿等各方面进行细致教学,并鼓励学员参与作品编创。2020年,祁阳市启动祁阳小调进校园活动,她积极响应,不仅在学校给孩子们授课,还通过师资培训班培训了117位音乐老师,让祁阳小调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。
杨爱萍说:“大概前后去了十几个学校,包括中学、小学都去授课、培养。这几年在文化馆非遗中心也组织了师资培训班,每个学校的音乐老师他们都来培训班培训,(培训完了)再回到学校去教她们的学生。就想把小调传承下去,让年轻的这一代(对祁阳小调)更有兴趣。”
时隔几年,在她的坚持下,祁阳小调也如枯木逢春,逐渐抽出新的枝丫,越来越多人被吸引来学习传唱,更是主动成为了祁阳小调的发扬者。
祁阳小调学生刘淑丽说:“老年大学办了小调班,我第一个报名。我在小调班也学到了很多,我回家和我孙女拍了小调抖音,我也想借助抖音平台,把祁阳小调非遗传承下去。”
如今,杨爱萍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祁阳小调传承人。他们中既有年轻的学生,也有热爱传统文化的社会人士。在杨爱萍的带领下,他们共同致力于祁阳小调的传承与发展工作,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绚丽的光彩与魅力。
来源:祁阳融媒体中心
作者: 何艳飞 伍彬彬 陈依然
编辑:胡湘琴
本文为凯发体育入口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qynews.gov.cn/content/646855/69/14488816.html